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/確立「自我」:放過自己,活得更輕鬆
編按:隨著年齡增長,如何才能讓自己「活得更輕鬆」?日本心理諮商師根本裕幸認為,一個人若長期無法肯定自己,便不容易說出真實意見,導致在職場、家庭、人際關係中長期壓抑。根本裕幸建議 :「不要把心力花在無法改變的過去,及他人的想法上。」因為「你就是你」,做好自己最重要!
● 以「自我」為中心,才能得到「真正的安全感」
自我肯定感偏低的人,總是長期處在不安當中。
無論他們身處何地,都非常在意他人及周圍的眼光,沒有一刻能安心。
你是否曾經想過:「如果世上能有更多溫柔強大、充滿包容心的人,大家就能活得更安心了。」當然,那確實能緩和不少不安,但是,這個想法只對了一半。
因為,我們無法從他人那裡獲得「安全感」。
想像一下:你獨自一人前往治安很差的國家旅行,在飛機上認識了一個看起來很溫柔的背包客,他對當地似乎也很熟。你心想:「跟著他應該就沒問題了。」結果,一到當地,那個人馬上換了一副面孔,態度變得十分惡劣。你心中原本滿滿的安全感頓時一掃而空,只剩下恐懼及不安。
別人所給予的安全感,是屬於「他人」的東西。將自己的安全感寄託在他人及對方的情緒上,就必須面臨「隨時可能失去的風險」,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安全感。
所以,一切都要回歸到「自我」。
● 體貼應該出自「我想這麼做」,而非受制於他人
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人,能夠自主選擇「是否要體貼他人」,所以前文中所提到的「感知力」,就會成為強大的助力。
在某個場合,他們判斷「現在這個狀況不要強出頭」,便選擇配合對方;在別的場合,他們覺得「雖然明白對方要什麼,但現在不想這麼做」,所以聽從自己的心意,一切依自我意願來做選擇。
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人更有能力「給予」,即使他們為別人付出,也不會讓對方感到負擔。因為他們知道這麼做「自己會開心」,而不是為了「討好對方」。
即使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,甚至沒有任何回報,他們也能很快釋懷,安慰自己並認為「這次就算了」。他們的人生態度積極且不拖泥帶水,也知道「是自己願意做那些事」,所以不會一直耿耿於懷。
以「他人」為中心的人,會將自己的感知力放在補足他人,及周遭環境的不足及缺陷上,甚至誤以為「全力幫助別人才是自己的存在價值」。
但是,當我們以自己的心情為優先,久而久之,就會發現周遭的人其實也在配合自己的行動。
這會讓我們更容易發現他人所擁有的優點及魅力,隨著接觸的機會增加,也能更加信任對方,活得更輕鬆自在。
如果一個人能依自己內心的狀態,來決定是否要「給予」,就能得到越來越多的自由。所有的體貼都是出自「我想這麼做」,「能敏銳感知現場氣氛」、「能理解他人心情」的感知力,就會成為優勢,幫助發揮最大的潛能。
擁有良好的自我肯定感,和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生活方式,就能讓「感知力」成為你的魅力之一。
你有能力自行決定,是否要配合他人。
本文摘自《別讓自責成為一種習慣:放過自己的100個正向練習》,2022/11/03 聯經出版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