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大癌症「胰臟癌」今年首度入榜!醫:40歲後腹脹、體重異常還有1症狀要小心
衛生福利部日前公佈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,胰臟癌發生率首度擠進前10大,從2020年第12名,上升2個名次來到第10名,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(胰臟醫師)表示,「大家一定要重視胰臟癌,尤其現在年輕化趨勢上升比年老的還要快」,並分享高風險族群及胰臟癌會出現的三大症狀。
林相宏醫師:「我很早就說過胰臟癌絕對在上升中,而且是全世界都在上升,而且有年輕化趨勢。
研究發現<55歲的年輕胰臟癌患者上升的趨勢比年老的還要快,年輕胰臟癌患者已經佔了約10~15%,在美國胰臟癌已經是死亡率第3名 (台灣目前死亡率排名第7),而且美國預計2030年會上升到第2名。」
出現糖尿病、腹脹及體重下降3大症狀,務必要檢查
國民健康署原文摘錄:
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,惟近期有糖尿病、上腹痛或背痛,疑似來自後腹腔,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、體重明顯減輕、黃疸、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、不明原因性胰臟炎、脂肪便者要注意。
林相宏醫師指出,依照他的經驗,有以上症狀大多已經中晚期;在還沒有症狀時,血糖開始上升就要小心,因為在診斷胰臟癌的3年前,血糖其實已經開始上升,提倡從高風險族群就開始篩檢。
胰臟癌高風險族群有哪些?後天因素約佔90%
林相宏醫師分享,胰臟癌的成因主要分成兩個部分:
1.先天因素 約佔10%:與家族和遺傳基因有關
*有胰臟癌的家族史 :
一位親屬罹病風險為4.5倍,兩位6.4倍,三位32倍,此種病患發生胰臟癌的年紀往往較年輕,常常小於50歲。建議罹患胰臟癌的病患都要做基因檢測,以預防家人的罹癌的風險。
*特定遺傳基因突變者 :
這些病患常常除了胰臟癌外,同時也容易罹患乳癌、卵巢癌、大腸癌,所以有以上癌症家族史者,也建議要基因篩檢,釐清胰臟癌的分險。
2.後天因素 約佔90%:與個人習慣、環境因素有關
*抽菸→約佔患者30%,風險為3倍,需戒菸五年以上才能降低風險。
*喝酒→風險為5.4倍。
*糖尿病→風險為2倍,注意約有8成的患者,診斷胰臟癌時會伴隨有新發現的糖尿病或是血糖偏高的現象,另外有統計發現,50歲以上開始罹患糖尿病的病患,未來三年內有1%的機率會罹患胰臟癌。
(注意這些病患有幾個特色,初期診斷血糖偏高5年內最危險、同時伴隨有體重下降、藥物越來越難控制血糖、家族沒有其他糖尿病患者。)
*肥胖/缺乏運動→風險為5.4倍 容易糖尿病也容易胰臟癌BMI>25 尤其>30更危險。
*飲食習慣→喜歡高動物性油脂,常吃紅肉或是加工肉品,缺乏蔬果等膳食纖維。
*胰臟結構異常(囊腫、胰臟黏液性腫瘤、胰管擴張)。
*工作環境會接觸到化學藥劑/重金屬或是粉塵等。
*非O型血型者→風險為1-2倍。
*幽門桿菌感染→風險為2倍,可能與幽門桿菌感染會加重胰臟腺體工作負擔,分泌重碳酸鹽有關。
胰臟癌可以怎麼檢查發現?
其實胰臟檢查並不難,往往延誤診斷都是胃腸鏡檢查沒問題、繞了一圈才想到胰臟。
林相宏醫師建議,其實可以在無痛胃腸鏡時同時檢查胰臟,胰臟內視鏡超音波針對早期胰臟癌準確度高,高風險族群請定期接受篩檢。
※資料及圖片來源/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
本文轉載自《486的大丈夫週記》,原文為:最新十大癌症「胰臟癌」首入榜|醫:年輕患者上升趨勢快,身體這邊會痛就是警訊
【橘世代課程】
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》https://bit.ly/44stv2z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