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夜睡不著、身體痠痛難耐、對生活失去熱情...竟患「老年憂鬱症」,嚴重恐患失智症!

聯合新聞網 文╱廖靜清 台北報導
老年憂鬱症是失智症的前兆,又稱「假性失智」,可治療逆轉。 圖/123RF

• 失智與憂鬱症狀不易分辨

• 長輩常抱怨身體病痛,注意心理壓力

• 老年憂鬱可治療逆轉

個性開朗、愛聊天的陳伯伯,最近變得沉默寡言,原本喜愛的登山健行也不再熱中,朋友邀約總是提不起勁,待在家的時間愈來愈長,開口就是抱怨身體這裡痛、那裡痛。子女以為是體力變差,所以不愛出門,後來發現睡眠習慣改變,有時睡上一整天,有時半夜躁動難眠。

老年憂鬱 是失智症的前兆

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,陳伯伯的症狀看似一般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,但這些都是老年憂鬱症造成的異常行為,如果不及早發現治療,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。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,老年人口愈來愈多,面對生理功能退化、慢性疾病威脅、退休後的經濟問題等,容易陷入焦躁不安。

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。 圖/記者林伯東攝影

憂鬱症狀 長輩較難說清楚

憂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身心疾病,健忘、易怒、自我否定、睡眠節奏紊亂,但因為長輩較無法清楚言語表達,常以抱怨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低落。陳亮宇提醒,如果父母親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,以及活動力下降、記憶力減退,看腸胃科、睡眠障礙門診都找不出問題,可求診高齡醫學科,避開對「精神科」的排斥,大型醫院也有設立「整合門診」,可順勢檢查評估病情。

老年憂鬱症是難以察覺的心病,易跟失智混淆,其多元症狀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功能,包括認知、生活自理。陳亮宇說,老年憂鬱症是失智症的前兆,又稱「假性失智」,可治療逆轉,除了透過藥物、經顱磁刺激治療,應從生活與行為方面著手,持續進行就能慢慢恢復記憶力、釋放情緒壓力。

照顧憂鬱老人,「陪伴」很重要,陳亮宇建議,多傾聽關懷,鼓勵參與社交活動。像參與志工服務,有助增進人際交流互動,尤其是人群連結的歸屬感,再次找回生活重心。

三方面預防與改善老年憂鬱症:

1. 維持人際社交:

「社交孤立」是憂鬱症危險因子,藉由人際社交可降低長者的孤獨感,加強生活的動力。

2. 穩定戶外活動:

日照有助於穩定情緒,長輩多走出戶外可刺激分泌體內血清素及褪黑激素,獲得深度睡眠。

3. 從事規律運動:

運動可促進腦內啡分泌,心情愉悅;能增強體力、保持身體靈活度,預防衰退。

【橘世代課程】
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》https://bit.ly/44stv2z

橘世代:精彩人生2.0,展開人生新風景

老年憂鬱 失智症 陪伴 孤獨感 精神科

推薦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