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近萬人因「心律不整」猝死!與遺傳有關?如何判斷徵兆及預防?
• 嚴重心律不整不治療,恐猝死
• 心律不整以良性居多,不需過度擔心
• 穿戴式裝置記錄心跳、心電圖,供醫師參考
國內心律不整人數超過600萬人,其中約50萬人為惡性心律不整,一旦未及時治療,恐將引發猝死。
據統計,台灣每年心律不整猝死人數近萬人。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,心律不整為心跳過快或過慢,分為良性及惡性,而惡性心律不整又分為心室頻脈、心室顫動、心房顫動、心搏過緩等四種,若不治療,引發猝死風險高。
台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許百豐指出,心律不整患者以良性居多,勿過度擔心,但也與遺傳有關,有家族史者應提高警覺,當心臟不適時,建議由心律不整專科醫師鑑別診斷,若確定罹患心律不整,應積極治療、追蹤。
郭志東說,心絞痛患者,或有心肌梗塞、心衰竭病史者,或服用心律不整、促進腸胃蠕動、抗癲癇、抗生素等藥物引發心肌缺氧患者,容易導致心室頻脈、心室顫動。
心室頻脈 心跳每分逾150
心室頻脈發作時,每分鐘心跳可能超過150下,且出現頭暈、胸痛、喘、呼吸困難等症狀。若患者發作後仍有生命徵象,可採藥物治療;若症狀反覆發生,或心電圖檢查時,心室頻脈出現6次以上,或每次出現時間超過30秒,屬於惡性心室頻脈,將改用電燒異常心肌進行治療,若患者突然昏倒、休克,就要電擊急救。
心室顫動 必定失去心跳
如果是心室顫動患者發病時,一定會失去心跳,必須電擊救命,但也有患者來不及急救而猝死,此類患者猝死機率高於一般人5倍以上。
心房顫動 眼前突然一黑
心房顫動引起的心律不整,每分鐘心跳可能超過130下,合併頭暈症狀,發作時往往眼前突然黑一片,屬於慢性的心律不整。郭志東指出,心房顫動發生原因,多因老化或三高造成心房纖維化,好發族群為75歲以上長者,或心肌梗塞、心衰竭病史者,或高血壓、糖尿病控制不佳患者。
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會是一般人2倍以上,郭志東說,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罹患心房顫動,此類心律不整可說是「隱形殺手」,當心臟不適時,應就醫以24小時心電圖進行檢查。
心房顫動的治療,可用藥物或電擊調整心跳節律,同時服用抗凝血劑,降低血栓生成,遠離腦中風。郭志東強調,若心房顫動不治療,除增加中風機會,還可能形成永久性心房顫動,「那就救不回來了」。
心搏過緩 心跳每分不到40
心搏過緩的心律不整,每分鐘心跳僅30至40下,出現頭暈、手腳無力症狀,常因為老化、心肌梗塞、心衰竭,也可能是服用心律不整等藥物,造成心跳過慢,甚至是心律不整電燒治療時,不慎讓房室結失去功能所致。治療時需植入心臟節律器,讓心跳加速至60下。
許百豐表示,心律不整大多是良性,有時是自然老化的現象,有時咖啡喝多了,引起心悸、頭暈,平時多注意生活飲食習慣即可,不用過度擔心。
「嚴重心律不整沒有及時救治,有可能猝死。」許百豐說,年長者、三高慢性病患、心肌梗塞放置血管支架患者等高危險族群,務必提高警覺。隨著科技進步,民眾可利用穿戴式裝置記錄心跳,部分裝置還有簡易心電圖,可供醫師診斷時很好的參考依據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