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壓一直降不下來?吃藥也沒效?一查竟禍首竟是「它」!

聯合新聞網 文/簡慧珍 彰化報導

入冬日夜溫差大,65歲許先生服用最大劑量降血壓藥,血壓卻始終維持「高檔」下不來,他擔心隨時可能「爆血管」。就醫檢查才發現,血壓高與心肺血管不相干,禍首竟是左腎動脈狹窄,放入腎動脈支架撐開血管,血壓已緩降。

衛福部彰化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彥翔說,民眾對心臟血管狹窄阻塞導致心肌梗塞有較多認識,但其實別處血管也可能狹窄阻塞,只是心血管比較細小,發生機率較大。許先生不只是心血管狹窄,連左腎動脈也狹窄,這種原因造成的高血壓稱為「腎血管性高血壓」。

許先生有糖尿病、高血脂及高血壓的三高慢性病,還有及腎衰竭病史,還有冠心症,放過心血管支架,這半年來血壓持續飆高,已服用最大耐受劑量的三合一血壓藥及乙型阻斷劑,收縮壓仍維持在220-240mmHg(正常值低於120mmHg),降不下來。

許先生反覆接受檢查,心肺心管都找不出原因,他整天擔心「爆血管」,情緒不好進而影響健康。到部立彰化醫院就醫,醫師研判一定有特殊原因,經血管攝影發現他左腎動脈狹窄,立刻安排進心導管室手術,放置腎動脈血管支架撐開血管,讓血流順暢,血壓才慢慢降低到收縮壓180mmHg以下,術後許男服用藥物,血壓逐漸恢復穩定。

王彥翔表示,病患這種情況很危險,若未及時治療,隨時可能腦中風,未來仍要注意腎動脈狹窄,因曾發生心血管狹窄、阻塞或中風的患者,血管品質較不好,發生腎動脈狹窄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。

高血壓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,王彥翔說,臨床上原發性占9成,被認為和遺傳基因有關,次發性高血壓由其他病因引發,常見的有嗜鉻細胞瘤、甲狀腺疾病等,病患的腎血管性高血壓主要是腎動脈粥狀動脈硬化造成狹窄,屬於次發性高血壓。

王彥翔提醒,若規律服藥仍一直控制不好血壓,或血壓在藥物控制正常情況下突然惡化,可能就是「次發性」高血壓,若能盡快找出原因,就有可能讓血壓回復到可控狀態,否則血壓持續飆高,隨時面臨著中風危機。

橘世代:精彩人生2.0,展開人生新風景

高血壓 中風 心血管 腎臟

推薦文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