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幫一把 照顧更給力
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,65歲以上的人口將占全台人口20%以上,2030年老年人口更增至559萬,但15歲至64歲的青壯年人口卻降至1515萬人,在高齡化、少子化雙重衝擊下,老了誰來顧?面對龐大橘色經濟,工研院與相關機構合作,投入研發健康樂齡新技術,讓科技照護打入銀髮族市場。
失能、臥床是許多人步入老年時最擔心的事,工研院中分院組長黃天佑表示,步入65歲後,一般人每年會減少1%的肌力,因逐年衰退,老年人常會出現久坐無法站起、走路跌倒等情形。運動不該只有年輕人,銀髮族更應保持運動習慣,讓肌力維持在一定水準,才能避免肢體不靈活,甚至跌倒骨折等意外 。
如何用更聰明的方式讓長者願意動起來?走進工研院新竹光復院區的「智慧照護驗證試驗場域」,會看到許多社區高齡者前來運動使用,還有健身教練帶著長者活動筋骨,宛如健身房。
分析肌力 一「鏡」搞定
驗證場域裡配備有「體適鏡」,透過鏡頭捕捉面對鏡子的使用者運動姿勢,並藉由大數據分析出使用者肌力分布狀態,並提示身體哪個部位肌群過於緊繃或肌力不足,提供運動建議,甚至安排運動課程,讓使用者能依循建議伸展肢體,提供個人化運動處方箋,增進運動效果。
為了增加長者運動動力,體適鏡也可連上網路與不同裝置使用者連線,進行線上雲端健身課程,讓使用者即便在家中都像在健身房上課一樣,藉由與友人一起運動,讓生活更有活力。
工研院中分院工程師李念亞表示,藉由體適鏡分析的資料,搭配物理治療師、健身教練評估協助,幫助高齡使用者了解體能狀況,再進行運動規畫,就能避免盲目健身造成的運動傷害。
智慧輪椅偵測生理訊息
科技的應用成為照護助力。工研院也針對久坐輪椅的長者推出「居家智慧輪椅」,利用呼吸及心跳時身體晃動的頻率回傳生理訊息,能比較服藥、運動前後的心率呼吸變化。
此外,當長者半臥床或臥床時,透過生理監測平台,長者只需配戴輕薄量測器,就能記錄體溫、呼吸、心跳、血氧濃度等四項關鍵生理數據,輔助醫護人員更精確判讀。
陪伴機器人照護獨居者
老人家最怕跌倒,尤其是獨居長者若發生狀況,如何適時獲得救助?「陪伴機器人」能在獨居長輩跌倒時,啟動即時雙向視訊,通知被照護者的家人或醫護照護者,縮短救助時間;陪伴機器人也能偵測並彙集長者吃睡、情緒、身體狀況等資訊,讓不在身邊的子女,能掌握長輩的健康事。
家有一老如有一寶,透過智慧長照科技的協助,提升居家照護品質,讓長輩們能「活得健康、安心慢老」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