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給成年人的人生處方箋──讓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,你才能與他人自在相處,又不丟失自己。《不勉強自己,把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》精彩試閱:
名為遲鈍的安慰
以前我曾因為工作而搭計程車到稍遠的地方,途中我和司機聊起了天,結果司機向我傾吐心情,說自己都會很細心地體諒別人的心情,周遭的人卻不是這樣,所以感到很失望。
我好奇地詢問了具體經過,司機說,當自己為憂鬱症所苦時,朋友卻打電話問他:「你怎麼最近都聯絡不上?」他為此感到失望,最後和朋友絕交了。
因為那口氣就像在怪他,讓他覺得朋友很不懂得體諒別人。
聽到這裡,我覺得不太能理解,所以有點摸不著腦袋,但說自己很細心體諒別人的司機,最後卻來個大反轉—他繞了一大圈路,導致計程車費多出一萬韓元。(當然啦,我遇到的其他司機大部分都很親切!)
就像普通的問候,在罹患憂鬱症的人聽來可能是指責般,傷害,也不必然是由某人的惡意造成。
對正在求職的人來說,聽到朋友訴說上班的煩惱時,會覺得對方是在炫耀,對遲遲沒有孩子的人來說,也可能會覺得朋友獨自撫養小孩的辛苦,是身在福中不知福。
意即,根據我的處境,會用不同眼光解讀對方的言行舉止。與其說是誰的錯,不如說是時機點的問題,這時,不必因此感到受傷,而是需要些許的遲鈍。而這種遲鈍,會幫助你掙脫「只有我受了傷」的想法。
當精神健康醫學科的醫師文耀翰在演講時問大家:「至今傷害我最深的人是誰?」許多人很快就能作答,可是當他問「至今被你傷得最深的人是誰?」時,大家卻答不上來了。
為什麼會這樣呢?只有受傷的人,卻沒有造成傷害的人,這種供需的不一致,也許就是我們正在傷害某人的證據吧?我們總會覺得只有自己受傷,並陷入自我憐憫與憤怒之中,但就像對方無法完全得知我們受到的傷害般,我們也同樣不自覺地對某人造成傷害。
可是,對某人造成傷害的瞬間,假如對方能給予諒解,認為「這也在所難免」,或者「你絕對不是有意的」,這會帶給我們多大的安慰啊?雖然我們需要小心避免受傷,
但假如缺乏對傷害的寬容,我們就會變得滿身瘡痍。
即便如刺蝟般的心無法變得像絨毛般柔軟,我們也需要在對方犯錯時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,用寬容的目光視之,還有不試著從對方的行為中尋找想法上的遲鈍。
與人交流時,需要具備裝傻的假遲鈍。
盡可能用善意去解讀言語,
把對方當成珍貴的人去對待,
但絕對不要表現得好像只有我單方面給予體諒。
表現得彷彿自己擁有比對方更遲鈍的感覺,
這是社交的要領,也是對人的安慰。—尼采,德國哲學家
本文摘錄自《不勉強自己,把日子過成喜歡的樣子》,2021/07/02 時報出版
udn討論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