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小姐找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,打造一個可以共享生活的退休環境,但發現最困難的是怎麼運作。當形成一個小社區,沒有一般大樓的管理委員會,社區的環境要怎麼維護?萬一老了之後有長照需求,還有辦法繼續住在社區裡嗎?大家意見不同,要怎麼做決定?《橘世代》【理財攻略】特別整理老後共居 、共同住宅 規劃前必知的3大方向。
打造共老 家園是退休生活的美好夢想,但共老是在「共」什麼呢?假如你想要跟一群朋友打造「共老宅」,以下是你可以思考的共同規劃方向:
1.共同籌資、找土地、蓋房子
台灣住宅市場的主流分成「商品化住宅」、「公益性住宅」,在商品市場上的住宅不但價格偏高,且空間規劃經常不符合自己所需;而公益性住宅則屬於政府社會福利,有居住資格的條件限制。在這兩者之外,有沒有更好的選擇?
「住宅合作社」提供了第三條路,社員依據合作社法加入,大家共同籌資、找土地、蓋房子,住宅空間可以完全依照社員本身的需求規劃;重要的是,因為不以銷售營利為目的,為更多人提供「負擔得起」、更符合需求的住宅新選擇。
2.共享房屋使用權、空間、服務
以「共享」代替「所有」。社區大小事都由社員共同商量決定,共同表決「一人一票,票票等值」落實民主精神。
A. 房屋共享:
房屋所有權屬於「合作社」,但社員享有永久「使用權」,若社員身故之後,房屋權利可由子女選擇是否繼承。如果不需要居住了,則以退股方式遷出,將房子讓給真正需要的人。
B.資源共享:
包括空間共享 (例如廚房、花園、客廳)、生活共享 (例如共耕、共食)、服務共享 (例如環境整理、兒童照顧、長者服務)
3.共同引進社會資源 老了不怕獨居老
住宅合作社的成立,往往也回應社會結構轉變下,所面臨的重要課題。若有心想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構築共老退休生活的人,在進行前期計畫時,以下是可以納入評估參考的國外案例。
例如,很具代表性的蘇黎世住宅合作社Kraftwerk1,就是在房地產投機風氣盛行、空屋率飆升、大量中產階級搬離市中心的危機中發展出來。這個住宅合作社不但提供跨世代近300人居住,並由社員居民經營幼兒園、電影院、社區儲蓄銀行等,創造上百個在地工作機會。
德國則有一個「走出孤獨協會」(Wege aus der Einsamkeit),創辦人自己在面臨退休時發現周遭許多銀髮族過得很孤單,因此以行動鼓勵長者活出生命力,像是去教新住民長者學習如何使用3C,還號召長者在漢堡車站跟年輕人一樣跳快閃舞。協會進一步成立「住宅合作社」,在規劃建築藍圖時,特別預留了未來社工進入社區照顧長者的居住空間,讓社會福利未來可以進入。
儘管在台灣住宅合作社還不普及,但未來對於共居的需求可望會愈來愈高,若也想與好友共居,成立住宅合作社,務必先了解其中的眉角,想看更多「揪友共老」相關內容,請見《橘世代》【理財攻略】。
揪友共老
udn討論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