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意見時別脫口而出這「兩個字」 關係殺傷力超強

語言很有力量。哪些話語會破壞人際關係、要避免使用?同樣的意思,如何表達更貼心?《這樣說話很傷人》精彩試閱:

感情會變淡,很大程度就是從總說「隨便 」開始。

有學妹來找我聊天。她提到男友最近的態度變得很冷漠,不曉得是不是劈腿了?

或許這句話只是無心之語,但聽到的人總會感到很失望。 圖/freepik

或許這句話只是無心之語,但聽到的人總會感到很失望。 圖/freepik

她舉了男友態度冷淡、對她滿不在乎的幾個例子,其中有句話出現了很多次,那就是:「隨便。」

為何對於提問總是如此隨意敷衍,不給意見呢?他是在生氣嗎?對方說「隨便」,難道就真的隨便嗎?她心情沮喪地提出這些疑問。

言外之意

1.這個決定對我而言並不重要,所以我不想花心思。

「隨便」這個答案,表面上看來是將事情的決定權交給對方。因此,如果碰到較為繁瑣、懶得傷腦筋的事情,或是真心覺得無所謂的情況,這句話通常不會引發爭執。

然而,在愛情關係中,或許這句話只是無心之語,但聽到的人總會感到很失望,因為這代表對方不想參與選擇的冷漠,也可能因此衍變成爭執的導火線,讓氣氛陷入僵局。

「聽說最近穿同一個顏色的情侶,T恤已經褪流行了,更炫的是相似的情侶穿搭方式。我們要不要買這件?」

「嗯,隨便。」

「已經是春天了,要買比較亮的顏色嗎?」

「隨便。」

如果男友並不太重視流行,真的覺得買哪件都可以,那麼他會這樣回答也是理所當然。

不過,我知道她男友最近為何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,因為她男友也是我的朋友。他並非不關心女友,更沒有移情別戀。事實上,他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,但女友卻渾然不覺。

2.在決定這件事之前,我還有其他的煩心事,難道你不知道嗎?

雖然男友是因為有心事才會說話有一搭沒一搭,愛理不理。然而他的女友,別說要瞭解男友不開心的原因了,就連男友現在有心事她都沒注意到。終於,男友那句事不關己的「隨便」,讓她壓抑許久的不悅瞬間爆發。

「哎喲,所以你到底想要什麼時候去度假啊?八月底去東海?你那時候可以請假嗎?」

「嗯,我隨便。」

「你現在在跟我開玩笑嗎?」

男友說這句話,看似一切都不在乎,甚至感覺有些敷衍,但這並非他的用意。他為什麼不老實說出內心的想法,而是採取凡事都無所謂的冷漠態度呢?在心理學中稱此為「被動攻擊型行為」,也就是不直接表露出內在的敵意或負面的情緒,而是使用間接的方式來表達。

被動攻擊型是CP值非常高的攻擊方法,因為不需要直接面對衝突,只需投資少少的努力,就可以讓對方隱約感受到你的不悅或故意漠視,並收到不錯的成效。如果用這種方式復仇,不僅可以嚐到甜美的果實,也能很容易將反擊的行為自我合理化。

然而,這種行為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,只能迴避彼此間的矛盾。另外,當事人也很難察覺自己的攻擊對雙方造成哪些影響。如果習慣了這種溝通 方式,就會嘗試利用更激烈的方法來加大刺激。

在上一章最後一篇的「對不起」文中,也曾提到被動攻擊型行為,在這裡,更進一步詳細介紹這種行為的四種典型表現方式。

一、有話不直說。

不直接表露出自己的負面情緒。(例如:看起來明明已經生氣,但卻不說明生氣的理由,又或者否認自己不高興。)

二、消極性的攻擊行為。

用故意遲到、拖延戰術,或是忘記約定等方式來逃避問題,或表現對對方的不滿。(例如:對於不想見面的人或不想完成的事,會以「我明天跟你說/我明天再做」作為推託之詞。)

三、帶有相反的意圖。

佯裝稱讚對方,其實是故意說出對方的缺點。所謂拐個彎說話就是這樣。

四、保持距離。

這種表現方式是因為對方相信直接表達憤怒是不好的,所以用這種做法間接表現對你的不滿。表面上他可能看起來親切和善,實際上卻是與你保持明確的距離,對你敬而遠之,藉此切斷和你直接情感交流。

此外,故意忽略或孤立、話中帶刺、愛理不理、一問三不知等,也都屬於被動攻擊型行為。在上述例子中,男友所說的「隨便」,就是四個典型表現行為中的「有話不直說」。

被動攻擊型行為最大的特徵,就是在發動攻擊的瞬間,可能連當事人都察覺不到自己已經付諸行動,其實那全然是出於無意識的反應。因此,當別人聽到他們說這句話而心生不滿時,往往會感到驚訝,不知所措。

「你現在在跟我開玩笑嗎?」

「咦?怎麼了?發生什麼事?」
「我說現在要去哪裡旅行,對你而言一點都不重要嗎?」

「不是啦,我不是那個意思。」

「不然你幹嘛一直那樣回答。」

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脫口說出「隨便」這兩個字。他無法將自身「冷漠的態度」和「不高興的情緒」聯想在一起,因此很難做出讓女友瞭解他內心真實想法的回應。

假如雙方繼續爭執,那麼被動攻擊型的人就會採取更強烈的防衛姿態,開始不斷否認。

「我不是不關心,我也覺得東海很好啊!八月也可以請假啊!妳幹嘛咄咄逼人?」

溫馨提醒

「隨便」一詞,是在親密關係中最常見,也是最低階的用語,如果習慣用這種方式表達或發洩情緒,那麼運用的範圍就會從親近的人開始,逐漸擴大至周邊的其他人際關係上,而且強度還會提升。

以下是攻擊行為的發展階段。

第一階段:表面上答應。

口頭上答應對方的要求,實際上卻不行動或是刻意拖延。例如:當對方打電話催促時,卻還賴在床上不負責任地回說:「嗯,我已經在路上了!」

第二階段:故意做不好。

雖然表面上欣然同意,但卻故意不好好做,或是以缺乏效率的方式擺爛。例如:要求孩子打掃房間時,孩子卻連不需要馬上整理的東西也都拿出來,讓房間更亂,然後告訴父母自己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。

第三階段:放任問題發生。

即使知道放任不管可能會讓情況變糟,卻仍遲遲不採取行動解決。例如,明知跟父母借車在歸還前如果沒有先加油,父母就無法馬上使用,卻依然任性地對油表

指標落到底這件事視而不見。

第四階段:隱藏的蓄意復仇。

到這個階段,就會出現宛如電視劇裡的情節了。

當事人不會像上述幾個階段消極地無所作為,而是會採取實際行動,也就是在「被動」的範圍內發揮主動的攻擊,只不過沒向對方正面宣戰罷了。

例如,為了阻止討厭的同事升遷,在對方報告時偷偷拔掉機器的電源線,或者故意提出令他難以回答的問題等,藉此妨礙對方的晉升之路。

第五個階段:摧毀自我。

我之所以會因為一句簡單又平凡的話而寫出這麼冗長的說明,是因為如果不提早加以防範,最終將會發展到這個階段。

因為被動攻擊型行為無法將內心的不悅或衝突,藉由有效的外顯方式釋放出來,如果當事人周遭沒有能予以幫助或引導的親朋好友,也沒有能發洩負面情緒的對象時,原本對外的槍口終究會轉向自己。

在青少年時期的異常舉動,正是被動型攻擊中典型會摧毀自我的例子。像是為了報復父母管教嚴苛而絕食抗議,或是刻意選擇抽菸喝酒等有害健康的行為激怒父母,即使長大成人後,會認為年輕時那些舉動是「中二病」的幼稚行為,然而一旦習慣被動型攻擊的思維,還是會重複犯同樣的錯誤,甚至會用他人無法察覺的暗黑方式來戕害自己。

如上所述,採取被動型攻擊行為的人往往難以察覺自身的行為。如果你看了上述的文章,自覺有這種傾向時,希望你能提前預防,以免做出更嚴重的行為。

請你從現在開始就試著自我觀察,自己是否會有意無意地引起衝突,又或自己有哪些行為會讓衝突提升或緩解。

圖/時報出版 提供

圖/時報出版 提供

這樣做會更好

「隨便」在顧人怨的口頭禪排名第一,但我們卻常不經意掛在嘴邊。

說出這句話會因狀況而有不同的原因,有時我們是想表現隨和,尊重他人的決定;有時是因為已經太忙太累,沒有心力參與決定;也有人是擔心一旦說出自己的意見,會被人拒絕或是承擔責任。

無論是哪種情況,都會給人「一點也不在意、沒主見、就那樣」的感覺,感覺被句點了,讓人不想再繼續跟你講話。

建議你還是應該表明你的想法與態度,即使不確定或沒把握,也可以說:「我對這個不是很瞭解,還是由你決定吧!」這樣會比完全不表示意見來得好。

《這樣說話很傷人》 圖/時報出版 提供

《這樣說話很傷人》 圖/時報出版 提供

本文摘自《這樣說話很傷人: 關於白目、討人厭與情緒勒索 的毒舌辭典》,2022/04/26時報出版

延伸閱讀

中藥「越補越好」? 中醫師破解三大常見迷思

確診才來補充營養?想與病毒「共存」日常4大營養素缺一不可!

什麼是「長新冠」?恐腦霧、失眠!且這4類型人影響最大

成熟了!百尺「南瓜隧道」現身淡水,成季節限定新秘境

相關文章
熱門文章
FB留言
udn討論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