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安溪沿線的雙崎部落,朱阿公初到雙崎日照中心 時幾乎只能臥床。在照服夥伴的耐心陪伴下,他從躺著慢慢能坐起,到站起,再到能在日照中心緩步行走、參與靜態活動與備餐。
阿公不僅重拾自信與笑容,還能用母語教學、創作藝術,並與年輕照服員分享泰雅語與部落文化。他說:「我以前整天躺著,覺得自己老了、沒用了,現在每天都想來日照,因為我在這裡動得了、笑得了,還有人等著我。」
這樣的轉變,來自一段部落長照 的深耕旅程。
原鄉部落的長照困境
台中市和平區位於台中市最東端,是全市面積最大、人口最少的地區(面積約為台北市的3.8倍,人口僅約1萬人)。這裡分布著許多泰雅族部落,交通不便、資源資源有限。過去,照顧人力多來自外地,照服員往返需1–2小時,語言文化隔閡讓服務難以落地,照顧方式也難以因應部落家庭的彈性需求。資源零落、需求難以回應,部落長照長期無法深耕。
這樣的困境,直到2018年開始出現轉機。
跨單位協力帶動跨代族人返鄉
2018年,不老騎士推動者、前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女士,選擇舉家遷入達觀部落,並與台灣第一所原住民實驗小學—博瑪國小建立深厚連結。她看見部落長照網絡的斷裂,積極結合在地協會、教會、護理所與社會企業,推動長照人才培育計畫,帶動部落老中青跨世代族人投入照服行列。
2019年「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」正式成立。「伯拉罕」在泰雅語中意為「烤火、互助與興旺」,象徵族人圍爐互助、共生共榮的精神。
伯拉罕徹底翻轉過去依賴外力的模式,致力培育在地人,照顧自己部落的長輩、身障者與家庭。目前,伯拉罕承接政府A個案管理服務計畫、在地的B居服、台中市第四區共融據點及雙崎日照中心等服務,總服務個案數459位,中重症服務個案高達86位(失能等級6-8級),已創造在地部落與山城近90個就業機會。這是一段「部落照顧部落」的溫柔革命,也是文化照顧實踐的典範。
編輯推薦》年輕人與長輩同住,免住宿費?國外「青銀共居」模式好處多:https://reurl.cc/Gn8WDv
All in One多元共生照顧模式
伯拉罕發展出All in One多元共生照顧模式:24小時居家服務、空間美學照護、在宅安寧、一天多次、友雞計畫(飼養蛋雞作為陪伴與食育)、跨世代共融活動等,每一項都深植在地文化與需求,讓照顧不只是服務,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續。
2024年底,在台中市政府的支持下,籌備兩年多的「雙崎日照中心」正式開幕,服務七大部落,以「在地老化、共融幸福」為理念,提供日間照顧、健康促進、社交活動與專業復能,讓長者能在熟悉的語言、文化與人群中安享晚年,大幅減輕家庭照護壓力。日照中心不僅是長輩的活動據點,更成為文化交流的平台。長者教授族語、有時吟唱古調,青年學習族語與照顧技能,彼此之間的互動,不只是身體的照護,更是一種文化的流動與延續。
共生社區的啟發與擴散
伯拉罕在共生社區的實踐上,強調:
•在地文化與社區共生的結合:伯拉罕積極推動「文化照顧」理念,於2024年成立「文化照顧大旅社」,接待來自全台甚至國際的學者、照顧實務者與社福單位,分享部落的照顧經驗與智慧,形塑出屬於亞洲的在地照顧典範。
•跨世代、跨族群、跨專業的共融網絡:伯拉罕不僅照顧長者,也讓青年、婦女、兒童參與社區活動,打造全齡友善的共生空間。
經濟與生活永續:透過養雞、種植香草、販售農產品等,讓長輩重拾經濟自主與生活樂趣,也為部落注入新活力。
•面對百歲人生即將成為常態的未來,伯拉罕在台中和平區的這段歷程提供了深刻啟示:真正幸福的老後生活 ,不只是有制度、有服務,更要有「人」與「文化」的連結。在山的懷抱中,長者得以老得安心,青年得以留下來,文化得以永續傳承。
本文轉載自《愛長照》,原文為:共創百歲幸福:從原鄉部落的實踐看見共生社區的無限可能
【橘世代課程平台】
陪伴您成為有趣而溫暖的大人,過好生命第二階段,量身打造一系列專業課程!
立即了解》請點我
加入橘世代LINE好友,立即掌握橘世代大小事!再即享折扣金50元!
領取折扣》請點我
udn討論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