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解方練習一:檢視老是引發自己怒火的原因
「匡噹!」小孩推倒了椅子,媽媽反射地發怒,用同一句老話痛罵:「你又來了!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! 你不知道很危險嗎?給我把皮繃緊一點!」全天下所有為了孩子達不到期望而煩心的母親們,很容易像這樣, 把怒氣出在孩子沒做好的行為上。
仔細想想,當我們被責備「沒做好」,而惹人不快時,就會覺得自己的存在被全盤否定了,此時很容易被難過的情緒所淹沒。相反的,如果是因為自己的貪念或惡意而惹別人生氣時,因為一時嘴饞而偷拿了零食;嫉妒朋友太優秀而欺負對方⋯⋯等,即使是已經被對方罵到臭頭,我們會覺得,別人生氣也是應該的。
然而,人生下來都是有缺點的,比如常常忘東忘西、做事缺乏計畫、笨手笨腳或拖泥帶水⋯⋯等,當我們因為這些沒有惡意、自己卻無法改變的愚昧而挨罵時,就覺得受到了莫大的攻擊而備感痛苦。
事實上,這已經不單只是孩子的片面「感受」問題, 而是父母對孩子的舉動,成為實質的攻擊行為。因為父母想透過控制,來讓孩子照自己的意思來改變那些壞毛病,而這股「控制欲」,都會在每一次面對孩子的無法改變時,因強大的挫敗感而化為一股怒氣。
我們不妨透過這個例子,來檢視一下自己發怒的「沸點」在哪裡。
假如我們連旁人的無能或笨拙─這種煩惱都受不了,那麼你的怒氣沸點也實在太低了,大概就和富士山上的熱水沸點差不多(高山氣壓低,故水很容易沸騰)。但如果你能對旁人的無能和笨拙一笑置之,卻對惡意犯下的錯無法原諒,那麼你的怒氣沸點算是有守住平均水準吧。
情緒解方練習二:對他人不滿,是把對方與自己的煩惱串聯起來
「這個我無法原諒,煩死了。」
我們會基於各種原因對別人生氣,讓自己心煩意亂。然而,當我們試著冷靜分析對方有什麼不可原諒之處時,會發現問題往往出在對方的煩惱上。
比如「他那種不乾不脆、不懷好意的講話方式讓我好火大」,代表我們難以接受對方在「憤怒」方面的煩惱。
「政治人物或政府官員的不法獲利行為,有夠討厭」, 則是無法原諒對方在「欲望」方面的煩惱。
「我很生氣那傢伙總是因為由猶豫不決而失敗」, 這是無法諒解對方在「愚昧」方面的煩惱。
這裡列舉的「憤怒、欲望和愚昧」三種煩惱,是佛教用來分析人心的基本要素。我們之所以對他人感到不快,是因為將自己的怒氣與他人的憤怒、欲望和愚昧產生了連鎖反應。
因為我們能夠敏銳地察覺他人的煩惱,所以會毫不留情地回敬怒氣。
被人訓誡時,會不耐煩地找藉口反駁,是因為察覺到教訓自己的人身上帶著憤怒(攻擊性)。我們會對他人的違背承諾、說謊感到生氣,則是因為察覺到對方把欲望擺在第一位。無法接納他人的失敗,也是因為察覺到對方的愚昧而火大。
所以我希望,當你感到「不可原諒、很生氣」時, 要對這種煩惱的連鎖反應有所自覺。「原來我是因為他的生氣而生氣啊」、「我是在氣他的自私啊」、「為什麼要為了不相干的愚蠢生氣?」等等。只要找出原因和結果,參透當中的因果關係,就能不被他人的情緒牽著走。
情緒解方練習三:別急著說「好」,要說「讓我想一下」
「『好!包在我身上』把話說得很好聽,但真的來拜託了,卻用『我剛好這個禮拜很忙⋯⋯』之類的藉口推託。切記,這種人只是假面朋友,可別當成真朋友了。」
這是收錄在《六方禮經》中的釋迦箴言。對於老是在意他人眼光,為了不想被討厭而輕易承諾的現代人而言,想必會特別有感觸吧?
哎呀!你是否也經常為了留下好印象,一個衝動說了聲「好」之後回頭冷靜想想,才發現自己「真不想做⋯⋯」呢?嗯⋯⋯至少我自己是常做出這種事。
如果再加上輸給自己的怯懦,不敢坦白告訴對方「我辦不到」時,只能淪落到搬出「我臨時有工作要忙」等(絕大多數是說謊)藉口搪塞了。
不論是隨口答應,還是扯謊找藉口,都是為了想保住在他人眼中的觀感,而無法坦白說出真心話。
於是我們成了不誠實的「假面朋友」,真正失去了對方的信任。況且也因為沒有說出「不想做」的真心話,下次再遇上請託或邀約時,我們說不定還會生氣地想「真是的!為什麼他就是搞不懂啊?」但這都是因為太害怕被討厭,而選擇裝好人的自己所種下的因。
拿出勇氣,當個坦白的人吧!至少不要立刻說「好」,改說「讓我想一下」來保留退路。萬一這樣還是不小心脫口答應、事後懊悔的話,那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直說吧!「當初我是為了讓你高興才答應,但重新想過後,我發現自己實在沒有意願。抱歉!」
本文摘自《別生氣啦!》,2022/10/05幸福文化出版
udn討論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