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基隆區漁會當了3屆共12年總幹事,謝藩東見證台灣漁業興衰,退休後,除了幫忙帶孫兒,還花時間整理見聞,收集資料,加上個人見解,寫成「漁業小兵見聞錄」。這本書的出版,不但是對漁業難以忘情,更展現退休族只要有心,生活仍可過得精采。
謝藩東年輕時學的是航運管理,原本在基隆海事職校(海大附中前身)任職,2001年出任基隆區漁會總幹事,在漁業界,他算是「半路出家的和尚」。12年耳濡目染,東問西看,參加一場又一場研討會、觀摩會和講習,慢慢增進專業能力,但他自謙對漁業老兵口中的「祖傳秘方」,仍難完全窺其堂奧,只能以漁業小兵自居。
2013年退休後,謝藩東享受含飴弄孫之樂。隔了數年,尋思如果再不提筆,腦中記憶可能逐漸消退,決定動手整理資訊,爬梳記憶,寫出12年總幹事任內見聞及省思,提供各界對台灣漁業有多一層認識。
漁業小兵見聞錄這本書,除了回顧台灣漁業發展、基隆美好年代和禍福相倚命運,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漁業,讓台灣在「新畜牧時代」找出活路。
謝藩東說,日本統治台灣50年,開發漁業已有基本規模,可惜毀於二戰戰火。國民政府退守台灣,利用美援及世銀、亞銀等貸款計畫,扶植漁業發展。基隆正濱漁港是北台灣遠洋漁業重鎮,拖網漁船在彭佳嶼附近「北頂漁場」大有斬獲。
中共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,意外成為基隆漁業興盛契機。謝藩東說,大陸陷入階級鬥爭,無暇發展經濟,漁船普遍沒有冷凍設備,漁具也粗糙。台灣漁船遮住船身國旗圖案,大膽西進,成為舟山漁場霸主。漁船返回正濱漁港,卸下一箱箱海鰻、黃魚、白鯧、明蝦等魚貨,船東和從業人員都賺翻了。
在「漁業小兵見聞錄」書中,謝藩東除描述台灣漁業發展史,對基隆區漁會、崁仔頂也有著墨,另有「漁民素描」專章,刻畫不同類型的漁村人物。
全球「過漁現象」,讓各國更加強海洋保育。謝東藩認為,人類祖先原本過著採集、狩獵生活,進入農業時代,因食物穩定人口增加,狩獵無法滿足食物所需,便開始飼養家畜、家禽。未來的台灣漁業,不應仍採狩獵模式,跟進漁業先進國家發展養殖業才是活路。
書本出版後,謝藩東的退休生活 變得更忙碌,受邀演講分享海洋保育心得,共同打造屬於台灣的海洋新世界。
udn討論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