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內Omicron疫情升溫,雖然確診案例以輕症者居多,仍造成民眾不小的擔憂與恐慌。若不幸染疫需要「居家隔離 」者,應特別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 問題。《Frontiers in Psychiatry》刊載研究指出,居家隔離期間傾向「久坐不動」,可能有更高機率產生憂鬱、焦慮與壓力情緒 。
居家隔離者愛久坐、滑手機 研究:更容易出現憂鬱、焦慮情緒
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透過3,000餘名受試者的問卷調查,了解民眾在居家隔離時的心理狀態。首先,研究團隊評估了受試者於隔離期間是否有久坐、頻繁使用電子產品,或者自發性運動等行為,並將這些行為與他們的心理變化(如憂鬱、焦慮、壓力或孤獨感)進行比對。
研究團隊發現,實驗前3週的行為模式,並未對受試者的心理狀態產生影響。直至第4週,平均每日坐著12小時的受試者,比起坐3小時者更容易引起憂鬱情緒;另外,觀看電子產品高達13小時者,與每日僅觀看4小時者相比,憂鬱與焦慮感更高。研究指出,久坐者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更長,兩者間具有顯著關聯性。
進一步以年齡、性別來看,研究指出,年輕族群的焦慮感比起長者更高,且隨著年齡減少而有逐步增加的趨勢。男性的憂鬱與焦慮感更少,反之,女性普遍出現了過度壓力、孤獨感和焦慮。
染疫又隔離讓人「鬱結難消」 專家籲採取「這行為」改善心理問題
研究主要作者Jacob Meyer表示,透過該實驗結果可得出以下結論:其一,久坐難以改善隔離者的憂鬱情緒,更可能導致潛在的心理問題。再者,年輕族群、女性隔離者的心理狀態更差,有關單位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輔導措施。最後,電子產品的使用與久坐行為密切相關,並可能影響隔離者的心理狀況。
「我們發現,隔離者在8週內,心理健康開始有所改善。不過,對於那些傾向久坐不動的人而言,他們的憂鬱情緒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平復。」
不過,隔離者的心理問題也並非無法解決。Meyer表示,在居家隔離期間,即使是微小的習慣改變,例如採取5分鐘的運動、起身走到客廳,甚至是外出散步,也將有益於隔離者的心理狀態。
「培養或戒除習慣的舉動,對確診的隔離者而言可能是困難的,因為新冠病毒已對他們的生活、心理狀態造成影響。因此,不妨從生活中的小地方著手,例如久坐1小時後規定自己運動5分鐘。僅僅是這樣的改變,就可能讓隔離者更快走出陰霾。」Meyer表示。
資料來源:Sitting more linked to increased feelings of depression, anxiety、Sitting more linked to increased feelings of depression, anxiety、High Sitting Time Is a Behavioral Risk Factor for Blunted Improvement in Depression Across 8 Weeks of the COVID-19 Pandemic in April–May 2020
本文轉載自《潮健康》
│更多精選延伸閱讀↓↓↓
udn討論區